有灯却不亮?市民吐槽城市绿地太阳能路灯“亮而不明”夜间得靠手电筒照路
来源:bob体育下载ios 发布时间:2025-04-21 15:27:262025-04-21
上海部分城市绿地太阳能路灯存在亮度不足、照明范围有限等问题,未能满足夜间通行和活动的实 ...
上海部分城市绿地太阳能路灯存在亮度不足、照明范围有限等问题,未能满足夜间通行和活动的实际需求。
2.太阳能路灯受限于储能、转换效率和光照条件,适合铺设在开阔、无遮挡的位置,但遇到阴天和树荫遮挡就容易彻底“熄火”。
3.由于实际布局、沿线建筑和树荫遮挡、天气影响等因素,太阳能路灯照明效果参差不齐。
4.业内人士建议,对于无法铺设电缆的区域,能够最终靠修剪遮光树木、调整太阳能板角度等方式提升储能条件,并在关键节点设置应急灯或人体感应灯。
5.除了硬件设施优化,居民与管理方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也显得重要,需要更灵活的管理手段让路灯真正“照得到”“用得上”。
“看起来灯是亮的,但亮度真的不够用。”家住宝山区沙浦河附近的张先生说,去年年初,沿河绿道沿线多盏太阳能灯,白天看起来一切正常,但一到晚上,亮度有限、点亮率不高,几乎没办法提供实际照明,很多人只能打开手机手电筒照路。
近年来,随着清洁能源在城市建设中的不断推广,太阳能路灯因其独立发电、安装灵活、节能环保等特点,成为不少非主干道的照明方案。然而,记者实地走访上海多个绿地发现,不少太阳能灯存在亮度不足、照明范围有限等问题,未能完全满足夜间通行和活动的实际需求。
4月14日晚9时,记者来到沙浦河北侧绿道实地探访。该段位于菊盛路和菊泉街之间,绿道沿河而建,长约1千米,环境清幽,贯穿多个住宅区,是周边市民夜间锻炼、归家的常用通道。
绿道一侧安装有20余盏太阳能路灯。但记者观察发现,虽然大部分灯具在夜间亮起,但多数光线偏弱、照射范围有限。不少市民在通过时,纷纷打开手机手电筒作为辅助照明。路灯外观未见明显破损,但显然已没办法提供理想照明效果。
沙浦河绿道太阳能路灯明暗不一,首尾两端路灯吸收的阳光较为充足,便会亮一些。
“从商场买完东西回来就走这儿,快得多。但这些灯基本照不到地上,也照不到人。”张先生说,最近天气转暖,晚上绿道上人更多了,照明问题也更加突出。
因绿道安装灯具的一侧靠近多层住宅和高大树木,记者留意到,不少太阳能板被遮挡,部分几乎整日无法接收到直射阳光。一位夜跑市民和记者说:“有几段完全靠月亮和居民区透出来的光,路灯只是形式上存在。碰上梅雨季连续几天下雨,晚上这些灯几乎一盏都不亮,挺吓人的。”
在拨打市民热线反馈后,管理方回应称,该段绿道为区级河道沙浦河的防汛通道,根据上海市河道管理的相关规定,该通道并未铺设市政电力管线,因此采用太阳能灯具作为基础照明。管理方表示,目前灯体并未损坏,系统运行正常,但由于实际布局、沿线建筑和树荫遮挡、天气影响等因素,确实存在光伏储能效率下降、照明亮度不稳的问题,建议市民绕行常规市政道路。
一些公园绿地也同样面临“有灯不亮”“亮而不明”的问题。记者随后走访了宝山区康文路和杨浦区闸殷路一带的绿地,发现太阳能照明效果不佳的现象亦有体现。
宝山区康文路上的小游园内部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园内一部分灯路灯为太阳能路灯,靠近南门的篮球场区域则由高杆市电探照灯照明,亮度充足,是晚间最热闹的区域。但探照灯在晚上9时准时关闭后,游园其余区域迅速变暗。分布在小路上的太阳能灯未能形成有效“接力”,部分灯具未点亮,部分亮度微弱。
在广场一侧,几位老年人自带灯具,挂在围栏上打牌聊天。“灯是有的,就是靠不住。”一位居民表示,阴天或下雨天之后,灯几乎都不亮。
园区工作人员反馈称,该园灯具为混合配置,部分为市电照明,部分为太阳能灯。经现场查看,路灯不亮主要是受天气影响,并不属于“损坏”范畴。
在杨浦区政悦路和闸殷路交叉口处的绿地,情况略有不同。步道两侧设有太阳能灯,入口处照明尚可,但越往深处走,尤其在一些拐角路段,照明几乎中断。
多名遛狗市民只能借助手电前行,一位居民指出:“白天看着有一排灯,晚上走进去就全黑了。”此外,绿地内部分灯杆底座已有锈蚀、鼓包迹象,个别灯柱略有倾斜。对此,杨浦绿化回复称将做全面排查,对于有安全风险隐患或老化严重的路灯做维修更换。
记者梳理多个点位发现,这些太阳能灯具多数在设备层面“无故障”,但“有效照明”范围不足,成为市民夜间使用中的最大困扰。但在当前绿地照明的管理流程中,是否“损坏”往往是启动维修的标准,而“亮度够不够”这一体验类问题,仍缺乏明确判断依据。
一位城市照明行业从业者向记者解释称,目前主流太阳能灯具的光照强度普遍不及市电灯,“200瓦的太阳能灯照明效果可能还不如50瓦的市电LED灯。”他指出,太阳能灯受限于储能、转换效率和光照条件,适合铺设在开阔、无遮挡的位置,“但一旦遇上阴天加上树荫遮挡,就容易彻底‘熄火’。”而且,一般太阳能路灯内部的电池使用寿命在3到5年,跟着时间推移,电池储能能力会自然衰减。即使光照充足,电池也难以“存满电”。
也正因此,交通主干道通常不会使用太阳能路灯。不过,上海有一个例外:崇明区的陈海公路是本市首条设置光伏路灯的主要干道。但业内人士指出,正是考虑到光伏板无法完全保障夜间照明,该路段采用了“市电互补太阳能”的模式:白天使用太阳能发电接入电网,夜间则由传统电力系统供电。
不少市民建议,对于像防汛通道这类无法铺设电缆的区域,照明布局是不是能够进一步优化?比如通过修剪遮光树木、调整太阳能板角度,提升储能条件;并在关键节点、拐角处设置应急灯或人体感应灯,以满足短时间照明需求。
在具备电力条件的绿地中,“市电+太阳能”混合布设被认为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方式。“主要路径可以用电灯兜底,太阳能灯作为补充,既节能又安全。”业内的人表示,混合照明不仅能提升市民夜间体验,也更利于后期分段维护管理。
除了硬件设施层面的优化,居民与管理方之间的信息反馈机制也显得重要。记者从多个街道了解到,当前市民可通过12345热线、“随申办”App或绿地维护热线等渠道反馈照明问题,但在是否处理、怎么样处理上,仍缺乏统一标准。
在公共照明的更新过程中,节能环保与照明体验之间的平衡从来都不是一道简单选择题。太阳能路灯的应用,回应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但要让这份理念在夜晚真正“亮”起来,仍需依靠更因地制宜的设计、更灵活的管理手段,让路灯真正“照得到”“用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