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短缺的情况下,利用太阳能发电已成为业内节省能源的共识。我国是农业大国,幅员辽阔,利用太阳能路灯代替电力路灯,节约能源,建设绿色新农村十分具有必要。据了解,2014年我国太阳能路灯生产公司数达到近1千家,太阳能路灯行业产能约1450万盏,到2020年行业产能将达到2200万盏,行业产能利用率将维持在92%左右,行业发展状况明朗。
然而,由于行业较新、市场机制不完善、行业步入门槛低等原因,太阳能路灯的维修保养服务困难重重,很多太阳能路灯往往修建不久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以节能为特色的太阳能路灯反而不节能”的报道也常见诸报端。
“太阳能路灯监测与蓄电池追溯大数据平台”是在此背景下开发的,由贵州绿之众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而成,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利用了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将分布散乱、难于管理的太阳能路灯进行精准化管理、科学化管理。
目前,我国农村太阳能路灯的维修模式主要有三种:各村镇自行维护,政府组织维护队伍维护和安装单位维护。无论哪种模式,维护成果都不尽如人意,根本原因在于:
难以进行统一管理。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特别在贵州、云南等多山地区,太阳能路灯建设地点分散,导致太阳能路灯的维护没有办法进行统一管理,维修难度大、维修成本高。
蓄电池被盗成难题。当前的太阳能路灯一般都会采用灯杆、蓄电池箱分离的形式,这些太阳能路灯一般建在偏远的农村地带,而由于蓄电池体积大,一般埋于地下。地处偏远,加上成本比较高,太阳能路灯的蓄电池常常出现被偷盗的情况。
维修单位专业度不够。无论是村镇维护、政府维护队维护还是安装单位维护,由于缺乏对太阳能路灯的专业相关知识了解,往往只能对路灯的毁坏程度来了解,更换部件等维修还很难做到。
而太阳能路灯维修效果差带来的结果不仅仅给人们日常交通和出行带来影响,还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因为很多太阳能路灯位置偏远,一旦坏掉,就没有人会发现,那它的蓄电池就会给环境带来极大污染。”贵州绿之众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波说道。
据李波介绍,现行太阳能路灯的电池主要有酸性锌锰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含有汞、锰、镉、铅、锌等重金属物质,这些重金属物质不能被溶解,一旦进入自然环境,会通过污染、食物链等方式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一粒小小的钮扣电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一节干电池可污染12立方米水、一立方米土壤,并造成永久性公害,更别说太阳能蓄电池带来的危害了。 ”
“说好的节能却变成污染和浪费”,采访过程中李波一直向记者感叹,李波长期从事生态管理工作,对环境保护工作有着积极的态度和浓厚的兴趣。
2013年,贵阳提出发展大数据战略,之后贵阳大数据发展得如火如荼:一系列政府政策的出台,各个大数据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的兴起,连续四届数博会的举办......看到大数据发展机遇的李波认为,或许利用大数据能给当下太阳能路灯行业的困境带来突破口。于是,李波带领团队开发了太阳能路灯监测与蓄电池追溯大数据平台(以下简称“监测与追溯平台”),旨在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太阳能路灯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
具体来说,监测与追溯平台主要是通过对太阳能路灯张贴二维码标签和NFC电子标签,以此来实现可通过市民手机扫码、将路灯故障信息一键上报的效果;而工作人员只要通过平台查询即可知道太阳能路灯的安装的地方、运作状况、路灯责任人、路灯检修情况、故障报修等情况,之后通过GIS信息系统的引导便可及时到达路灯故障地,及时地对损坏的太阳能路灯进行修理。而借助于NFC标签,从蓄电池的源头对蓄电池进行追踪管理,一来可以对蓄电池从采购、施工到回收进行全程监控,二来也可以对坏损蓄电池及时回收,预防蓄电池污染。
通过利用二维码标签和NFC电子标签为太阳能路灯打造“电子身份证”,利用GIS信息系统将太阳能路灯纳入互联网系统,进而达到对太阳能路灯运作状况的可视化、科学化管理,太阳能板、蓄电池等全过程的跟踪管理。这样的科学化管理、可视化管理不仅能有很大成效避免太阳能路灯组件被盗事件的发生,还能对太阳能路灯的历史数据进行相对有效分析,从而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有效预测路灯及部件使用寿命。
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将以往散乱、无规范的太阳能路灯科学化管理,事实上,绿之众想做的不止如此。
“我们其实是想利用太阳能路灯,打造一个农村天网。”据李波介绍,以太阳能路灯为载体,绿之众不但可以实现太阳能路灯的可视化管理,还能够最终靠太阳能路灯发展户外广告、农村电子商务等拓展业务。
目前,通过前期建设,绿之众已在贵州完成约30万盏二维码标签和NFC电子标签安装,打通了贵州太阳能路灯位置信息。下一步,公司的重心将放在推广上。
而在推广上,监测与追溯平台主要以示范标杆的形式以点到面的进行推广。据了解,目前监测与追溯平台已在贵州完成约300万盏二维码标签和NFC电子标签安装,并与贵州华立工程有限公司、贵州亿博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扬州市李伟照明电器有限公司等公司做了合作,之后,监测与追溯平台将在贵州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