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常见问题

创新“风、光、渔”混合用海模式 全力推进海域资源利用提质增效

来源:bob体育下载ios    发布时间:2024-04-27 09:53:01

2024-04-27

东台市位于江苏省沿海中部,海岸线万亩,占江苏省海域总面积的8%,其中沿海滩涂及辐射沙洲 ...

  东台市位于江苏省沿海中部,海岸线万亩,占江苏省海域总面积的8%,其中沿海滩涂及辐射沙洲面积约156万亩,占江苏省沿海滩涂及辐射沙洲总面积的22%。在优良的海洋资源禀赋背后,东台市海洋开发空间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困境。一是保障生态空间任务重。东台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万亩,海洋生态红线%,其中仅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就占到东台海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任务重。二是保障发展空间压力大。东台沿海滩涂和辐射沙洲是当地渔民的传统养殖海域,涉及从业人员超2万人、海域面积约120万亩,除去渔民基本的生产海域,海洋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面对海洋发展空间瓶颈,东台市充分发掘沿海风、光资源潜力,全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从岸上到近海、水下到水上两个空间维度,因地制宜、依海施策,逐步探索形成了风电单机容量“小改大”、风电“风光同场”、池塘“渔光互补”立体养殖三种模式,大力提升了海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水平。2023年,东台市海洋地区生产总值约266亿元,占东台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3.8%,单位海洋地区生产总值用海面积下降约16.61%,为东台市经济发展注入了蓝色动能。特别是涉海新能源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晶硅光伏、风电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分别增长39.7%、38.3%,新能源装机容量达230万千瓦,可提供清洁能源近40亿千瓦时,可满足东台市70%的用电量,成为全国新能源发展的排头兵。

  近年来,东台市在推进国家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创建工作中,紧密结合本市海域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海上风电、光伏产业,通过压减桩基数量、探索立体确权、提升海域空间效能等措施,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和方法,为全市海洋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自然资源要素支撑。

  2010年前后,东台市潮上带沿海滩涂陆续开发建设了一批风电项目,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早期风电机组单机容量小、分布范围广、占用面积大,仅国华东台一期特许权200兆瓦、二期200兆瓦两个风电项目,就布设风电机组234台,南北跨度近60公里,经济效益与资源利用水平普遍不高。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东台市用海需求持续不断的增加,面对有限的发展空间,东台市着力强化存量挖潜,升级改造早期风电项目,压减用海面积,提高单位产出效益,为新建项目释放用海空间,实现了既有项目和新建项目的双赢。东台市对国华东台一期特许权200兆瓦风电项目实施“小改大”示范工程建设,用大容量、高轮毂、长叶片机组替代小容量、低轮毂、短叶片机组,将134台1.5兆瓦风电机组全部拆除,在原有机位范围内重新建设安装12台单机容量 5兆瓦风电机组、25 台单机容量 5.6兆瓦风电机组,项目总装机容量、接入方式均保持不变。“小改大”工程实施后,项目用海面积由81亩减少为22.2亩,节约用海面积58.8亩,每年上网电量近5亿千瓦时,可为国家节省标煤 15.1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1.5 万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提升。

  东台市近海海域现有四个海上风电项目,涉及海域面积21万亩,根据水深分布情况梳理,除了风电机组、海缆、海上升压站等用海区域外,大约有10万亩可利用海域空间资源,挖掘潜力巨大。为深度挖掘海上风电场内现有升压站、海缆容量条件和海域空间资源利用潜力,有效提升海域空间利用效能,东台市创新实施海上风电+光伏的“风光同场”模式。国家能源集团东台海上风电有限责任公司100kW 离岸型海上漂浮式光伏项目,用海总面积约40亩,其中透水构筑物约33亩,海底电缆管道约7亩。经采用半潜式复合材料浮体+钢制框架结构组合的浮体基础形式,通过布置 2个漂浮式光伏阵列,安装146 块单面单晶光伏组件,用长度约322 米的 400伏线路,送至国华海上升压站,预计每年可新增发电量约11万千瓦时、节约标煤31.6吨,既实现了海上光伏与海上风电的协同发展,也为海上漂浮式光伏项目在其他风电场的规模化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实践经验。

  东台海域利用以开放式和高涂养殖为主,虽然在增加渔民收入、促进海洋渔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非消极作用,但是这些海域大部分为露天池塘养殖,产业形式相对粗放单一、用海面积较大、产出效益较低。为逐步提升养殖用海的利用效率,东台市全面调查梳理可开发利用光伏的空间资源近10万亩,通过海域立体确权方式,探索发展“渔光互补”产业模式,有效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2023年12月,东台市通过立体分层方式,细化海域空间利用类型,为盐城市兴东投资发展有限公司210MW 渔光互补集中式发电项目,进行了确权发证。该项目水面上方为电力工业用海,主要利用养殖池塘水面上方空间,架设光伏板发电;水体为高涂养殖用海,主要发挥光伏板遮光降温、抑制藻类繁殖等优势,有效提升水产养殖产量,整体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殖”的滩涂资源立体综合利用新格局。该项目建成后,25年经济寿命期内,总发电量预计65.7亿千瓦时,年均发电预计2.6亿千瓦时,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标煤约7.9万吨,减少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约21.8万吨。该项目的落地实施,有效提升了东台市海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了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东台市风电单机容量“小改大”、风电“风光同场”混合发电、池塘“渔光互补”立体养殖三种模式是基于海域空间资源和风能、太阳能等当地资源禀赋条件,对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创新探索,具备比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可以为沿海地区特别是淤长型海岸地区,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可以预见,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海域空间资源的利用,不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模式。从产业形态发展上看,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等能源利用,技术将更成熟,海洋产业形态将更加多样;从海域空间利用上看,将会从近岸、近海到深远海,从海床、水体到水上实现更高层次、更多维度,全方位的资源化应用。